“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文件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文康(临沂)律师事务所主任程萍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这一基本国情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也是落实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程萍说,自2017年起,山东省临沂市先后在兰山区、费县和沂水县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20年临沂市成为省级试点城市,在全市全面推开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9年,3个试点县区参保人数为28.28万人,享受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待遇49人,基金支出81.84万元;2021年全市参保人数140.41万人,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人数5032人,其中医疗专护382人,机构护理214人,居家护理4436人,基金支出4746.63万元,基金支出率为2020年5.5倍;截至2022年10月份,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参保143.54万人,待遇享受6557人,医保基金支出5960.52万元。
在程萍看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于解决重度失能人员的医疗保障需求、减轻失能老人事务性负担,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经济负担,促进护理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通过临沂试点开展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实施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范围还未覆盖参保居民、信息化系统建设较滞后、筹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待遇支付标准和支付范围不统一等。”程萍说。以临沂市为例,临沂市参保职工140万人,参保居民930万人,占据较大比例的参保居民并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重度失能的参保居民无法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对此诉求比较强烈。
对此,程萍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文件建立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中的一个独立险种,应坚持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原则,个人、单位和政府均应承担筹资责任,应尽快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城镇职工全覆盖,并尽快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享受范围,加快覆盖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提升政策普惠性和可及性,确保2025年实现覆盖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同时,建议国家层面明确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探索通过调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账户结构,将个人账户中一定比例的资金转变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等方式,减轻医保基金压力;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发挥社会救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各类社会力量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鼓励社会慈善等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拓展参保居民筹资渠道,提升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能力。
程萍认为,要加快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制度全流程的监督管理,实现管理、评估、经办、护理不同机构间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从参保到结算一体化服务。同时,应建立适应居家上门服务的信息化监管系统。
“还要统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评估标准和管理规范。”程萍表示,形成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优化失能等级评定、护理需求评估、护理保障项目等方面的标准,按失能程度或护理等级进行支付;同等失能程度或护理等级实行统一支付标准;建立国家层面的基本护理保障清单。在支付范围上,根据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制定统一基础支付范围,厘清不同制度支付边界。
此外,要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试点推进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动员全社会参与,积极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经办工作,承担长护定点机构和护理人员监督稽核、护理服务现场评估、鉴定评估结果监督核查等,为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